黑龙滩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初,勤劳勇敢的仁寿人民举全县之力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, 黑龙滩水库的建成,改变了仁寿长期以来10年9旱的窘境。解决了仁寿及周边多个县200万人饮水和120多万亩农田灌溉问题。50年来,当年修建黑龙滩水库那种战天斗地的精神,一直鼓舞着一百多万仁寿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用之不竭精神力量。
黑龙滩精神永远镌刻着仁寿人民的勤劳勇敢
随着时代的变迁,一代代仁寿人已经把黑龙滩水库建设成为一处旅游胜地。水库蓄水达3.6亿立方;23平方公里的湖面;160公里的湖岸线,被誉为“成都后花园”“川西第一海”的4A级风景名胜。“高峡出平湖,当今世界殊” 黑龙滩水库这座惠及后人的千秋伟业民生工程,饱含着多少仁寿儿女肩挑背扛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重新安排山河的雄心壮志。据相关资料记载,为修建黑龙滩水库,仁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汗水,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因工牺牲的有130多人,因工致残的有1200多人,部分残疾人员至今尚健在,几十年来,他们仍然发挥着当年黑龙滩精神,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。黑龙滩精神成为鼓舞仁寿儿女奋发努力的不竭动力。
一声声抬工号子 喊出了仁寿人万众一心干大业雄心壮志
1970年黑龙滩水库动工修建,数十万仁寿人汇聚黑龙滩,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,水库历经2年建成,整个灌溉系统历经15年建成。黑龙滩水库的建设,解决了仁寿县及周边多个县200万人饮水和120多万亩农田灌溉问题。
70年代的物质生活还非常匮乏,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单纯,只要县上一道修水库的命令,大家一呼百应就上,不讲条件,更没有价钱可言,就是一心为修水库出功出力,家里除了小孩,几乎全部出动,几十万劳动大军大部分人吃住在工地。修筑堤坝没有没有工程机械,全部靠肩挑背扛,高喊人工号子,两百多斤的夯石随着号子的吆喝声被不断地抛到空中,又重重地轧在地上,将地基扎牢扎实,确保工程质量。大家分工明确,各队之间赛起了比学赶帮,谁都不愿意落后。大家挥汗如雨,没有谁叫苦叫累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,快点吧水库修好。
黑龙滩精神是仁寿儿女宝贵的财富
50年来,仁寿各界儿女从来没有忘记黑龙滩精神,始终将这种精神贯穿在各行各业。如今,在2900多平方公里的陵州大地,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,县城由原来几平方发展到几十平方公里,鳞次栉比的高楼,从横交错街道,完善的城市功能,让人仿佛置身大都市;四通八达的交通让市民出行方便快捷,八车道的天府仁寿大道直通省城,多条高速、国、省干道搭建起仁寿通往世界的桥梁;突飞猛进的工业经济让仁寿跻身全国“百强县”行列,以信利集团车载显示智造的世界500为代表的企业在省级仁寿经开区生根开花结果。站在高高二峨山俯瞰仁寿大地,广阔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各种水利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,环境治理进入攻坚阶段,河湖流水碧波荡漾,农村小洋楼如珍珠般点缀青山绿水之间,小车开进了千家万户,群众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。这些成就的取得,靠的是党的好政策,靠的是仁寿人民发扬黑龙滩精神建设家乡结出的累累硕果。
将黑龙滩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
4月21日下午,仁寿县慈航镇三台村的村民李水清吃过午饭后,径直来到了自家的育秧田旁。看到绿油油的秧苗已破土而出,这位种地“老把式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“水源有保障,秧苗长势好,今年可以放心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了。”
原来,一个多月前,得益于黑龙滩水库的灌溉滋润,李水清和许多仁寿种地“老把式”们一并拉开了仁寿这个农业大县的春耕大幕。这一天,在几十公里外的黑龙滩水库,烟波浩渺的黑龙滩水库正蓄势待发,等待着10余天后的第二次春灌放闸。届时,将全天候不间断的放水,沿着灌渠奔腾而下,流入大片等待灌溉的田园,让仁寿这个曾以干旱著称的人口农业大县,又一次开启充满希望的丰收年。
斗转星移,青山依旧,群山环抱的黑龙滩水库依然碧波荡漾,风光无限。迈入新时代的仁寿人民从未丢掉过黑龙滩精神,这种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的精神,正是黑龙滩精神的真实写照。(眉山市仁寿生态环境局 )
下一篇:黑龙滩发展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