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恐惧是什么?
你是否曾今出现过这些情况:
上完厕所后听到有同事在闲聊,宁愿多在厕所待一会,也要等人走了再出去;
一听到要上台发言就慌张,说话都会结巴;
部门团建或同事聚会,更是令人如坐针毡、如鲠在喉、如芒刺背;
耳机更是外出必备工具,耳机一戴,全世界的热闹都跟我没有关系了!
这是我们常想到的社交恐惧的表现,但是存在这些表现真的说明自己得了社交恐惧症吗?
真正的社交恐惧是什么?
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,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。其核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出现挫败、羞耻或尴尬,而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逃避反应。比如,担心言行被人审视,害怕自己出丑,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,害怕在公共场合用餐,害怕使用公共设施等。
社交恐惧通常开始于儿童期或者青春期,如果没有及时识别、引导或治疗,会经历比较多的挫败,可能成为失学、工作困难、重度抑郁、物质滥用和其他社会或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。同时,社交恐惧症者一定会在过度的社交恐惧反应中出现社会功能的缺失,受到不少的批评、否定或贬低,获得他人的认可、鼓励与支持的难度比较大,找到心仪对象的可能性降低,学业和工作往往发挥不出水平。加上因为害怕社交,社交恐惧症严重者通常不会主动就医,拒绝与医生沟通,也很少接受针对性的治疗。
社交恐惧症的主要症状
①对社交场合的恐惧或焦虑是不合理的、强烈的。
②会试图逃避社交场合,或是带着痛苦去忍受。
③身体上会出现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症状,比如脸红、心跳、发抖、出汗、结巴等等。
④害怕自己被别人评价(尤其是批评等负面评价,少数人也怕被表扬),同时尤其害怕自己的焦虑被别人发现。
⑤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。
⑥总是会被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引起恐惧或焦虑,不是偶尔。
⑦正常生活受到了明显的不良影响。
提示:儿童的社交恐惧或焦虑必须在和同龄人交往时出现,才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范畴,在大人、老师、不熟悉的人面前出现紧张、不安,是正常情况。
所以一些天天吼着自己社恐的人,多数是还没到上面这些程度。虽然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不低,还有很多人都自称是“社恐人”。其实多数只是有社恐的某些表现而已,比如在某一方面或某些特定情况下“社恐”,或者对某些人“社恐”,但这真的不算社交恐惧症。
为什么会出现社交恐惧症?
1.生理因素
社交恐惧症可能与遗传、自主神经系统、下丘脑-垂体轴功能障碍、脑回路等有关。比如有研究就发现,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进行公开演讲或者看一些有威胁性社交图像时,大脑的杏仁核和岛叶会过度激活,也就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和身体的一些反应。
2.社交预期和自我评价
恰当的自我评价,有与之相匹配的自尊和自我接纳,这样的人即使社交能力不强,他们的社交焦虑程度也一般都很低。而如果是自我评价低的人就不是这样了,他们对于社交预期过高,预期又达不到,再加上自我评价不足的话,就有可能会反复陷入“去与不去?躲还是不躲?”的焦虑情绪,从而激活社交恐惧症状。
3.认知行为
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身的社交表现、他人对自己的看法、以及这些看法的后果存在偏颇和负面的认知。比如,别人本来在正常的交谈,他就会以为别人是在偷偷地议论或嘲笑自己,不仅对他人的一点眼神、一个表情非常在意,还要生拉活扯地给这些眼神或表情赋予负面的解读(然而并没有)。即使面对客观中立的回应,他们也经常感觉有批评的意味。这样的认知行为会妨碍社交技能的发展,进一步回避社交场合,让社交恐惧在恶性循环中加剧。
4.与童年的社交挫折经历有很大的关系
本来就缺乏社交经验或应对技能,社交技能的教育又缺乏,儿童期还在社交活动中受到虐待、取笑、过度批评,在社交中反复受挫,出现社交恐惧症就好理解了。特别是强势的亲人、好心的朋友,鼓捣孩子去“破胆”,强势突破带来的社交创伤,可能恶化了部分人的社交恐惧症。
5.家庭环境的影响
家庭不完整,父亲或母亲角色缺位,一方面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给予过高期待,另一方面在社交活动中遇到挫折后又缺乏支持、理解和鼓励,孩子就会对自己在社交场景的胜任力产生怀疑,害怕丢丑出错,怀疑自己能力,也不相信他人会包容和接纳自己的不足,不安全感积累,在社交中容易敏感、多疑以及紧张焦虑,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。
下一篇:冥想类音乐1